物種源始--人類是極致完美的存在嗎?
我很少閱讀科幻小說,大概因為如此,這本極具未來感的小說集每一個短篇都讓我大開眼界。
虛擬腳本--遊戲公司的GM奉命調查留在遊戲內永不下線的最後一個玩家,與其鬥智鬥勇的過程中,GM反覆懷疑對方究竟是人類還是程式,冰冷的程式何以輸出感情充沛的語句與機智的反應?若螢幕另一頭是活生生的人類,又為何總是查不到對方登出與上網的紀錄?這篇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的動畫、還有青少年時期玩線上遊戲的心情,在現實生活中因病垂死之人,透過科技的革新在遊戲世界找到了第二人生,當營運方決定收到遊戲時,對這個人來說是否也等同於世界末日呢?
0與1之間 --時間旅行機器的發明讓人類社會變得一團混亂,過去的人可以前往未來,未來的人也可以循著基因的線索回到過去,可是,生死與因果是無法穿越的……這篇有點亂,看得蠻痛苦,但更痛的是看見一個懊悔不已的母親,試圖回到過去理解並拯救在大吵一架後選擇自盡的女兒。
進化神話--為免受王位爭奪戰迫害,某國太子在月夜下細胞分解而後重生,身體逐漸獸化的過程很精彩,人類的智慧逐漸變化成動物的思維,人與獸的界線在作者筆下成了思維碰撞的哲學。太子為了避世而藏於湖泊之中,豈料長眠以後甦醒竟幻化成龍,成為民間百姓信仰的神獸,可成神不是太子的本意,他離開湖泊以後,發現曾經想迫害他的叔父即便稱王了依舊沒有放棄取祂性命的念頭,甚至擅自扭曲巫師的解釋,將之冠以不祥之名,為了躲避追兵,曾經的太子以龍的姿態從湖面一飛沖天……這偏文字敘述很有唐傳奇的味道,結束有些潦草,連帶這個這部分也蠻像傳說故事的。
最後的狼--人類是地球上最低等的生物,被高智商且強大的龍所豢養,主角作為「寵物人」在故事的開場逃走了,為的是尋找能結束主人性命的狼族,這篇故事寫得有些亂其實看不太懂,但有一個設定觸動到了我,那就是寵物對主人的「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類不識字但喜歡畫圖,可是龍族的眼睛無法辨識色彩與平面圖形的意義,因此即便人類畫了再美麗的圖案,龍始終都不明白那些線條的意義,而人類作為寵物,其實是愛著龍的,可是對龍來說,人類的塗鴉並不代表智慧與意義,無論人類多努力用畫筆表達愛,最後仍因得不到龍族的愛而感到絕望,於是才有了故事開頭所敘述的逃亡的人類,時隔多年,龍族終於找到人類逃亡時曾短暫待過的洞穴,在洞穴中祂第一次在畫筆留下的痕跡當中,透過嗅覺「聞」到了畫,那是龍族第一次知曉何謂名為愛的情感。
地球的天空繁星閃閃--主角所待的星球沒有晝夜,天空總是亮的,而且那個星球上的人們總是清醒著,可主角彷彿像個異類似的總是會在固定的時間「暈」上八個小時,她會閉上眼睛就像沒有了生命跡象,這樣的主角讓家人嚇壞了,只有主角知道,她並不是生病了而是在「睡覺」,她的作息就像宇宙中曾經存在的地球上的人們一樣,在那個星球上有白天有黑夜,人們會透過睡覺恢復精力,故事透過主角寫給弟弟的信,講述了標題所寫的為何「地球的天空繁星閃閃」這句話是重要的,因為主角生存的星球上天空總是燦爛奪目,沒有星星看起來特別閃亮一說,但是主角所在的星球曾接收過一個距離他們兩萬八千光年的星球傳來的一串電波文字「地球的天空繁星閃閃」,就此在主角生活著的星球上展開了關於於「地球」的研究。學者們從這句話推論出地球的天空應該是暗的,所以星星看起來會特別閃亮,再經由這個推論,推導出地球的四季與生物作息,隔著兩萬八千年的時間,主角獲得了安慰,她知道自己不是生了怪病的異類,也許她的祖先是地球上的生物,這個故事很科學也很浪漫,很有意思。
物種源始--故事分成三部份,創造人類的機器人、毀滅人類的機器人、與人類共生的機器人。當初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原因,正是物種源始這個的短篇小說裡的其中一個句子「神按照了自己的樣子創造了我們。但沒有紀錄顯示在眾多型號中,神更像哪種型號。」故事的主角凱頤是一個正在就讀生物研究所的「機器人」,在凱頤生活的世界裡只有機器人,人類早就因為地球嚴重污染而滅絕,地球上只留下了關於創造了機器人的「神」的傳說,大多數的機器人並不知道人類的存在,也不明白自己作為機器人誕生的理由,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型號的機器人被「工廠」製造出來,有的自帶掃把、花灑、有的身上有不明的刀片或槍管,然而這些機器人並不明白自己身上多出來的那些「器官」究竟有何用途,在人類不存在的世界裡,機器人的文明與藝術作為地球主要的文明發展起來了,曾經對人類有益的陽光、空氣、水,因為容易讓機器人生鏽故障,反而被視為有毒物質,生物的定義被重新改寫,然而在這一群機器人不明白原理的「潛意識」中,仍存在著人類是絕對神聖的存在的影子,主角凱頤作為第一個意識覺醒的機器人,開始了對生物理論的改寫與研究……它試圖在末世裡重新「製造」出人類,也就是他們深埋在驅動程式碼當中最偉大且不可違逆的「神」。
故事講述凱頤如何因對生命的好奇創造出人類、又因為人類的存在考驗著機器人的生存而決定毀滅人類,凱頤作為機器人的身份,與對人類存有敬愛之情的掙扎是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點,小說中有很多人性的觀點與倫理值得探討,機器人會毫無理由且不顧一切地維護人類最高的利益,可是人類是複雜的,人類並不一定會以同等的愛去愛護機器人,倘若機器人擁有自我意識,那麼服從人類命令的機器人,是在因為自身的意識在服務人類,還是只是服從命令?具備與人類相似表現的機器人,因為會哭、會笑、會說話而被認為有靈魂;因為型號不同,雖然具備相同功能,卻無法說話、無法擁有表情的機器,難道就沒有靈魂了嗎?智慧與自我意識是用什麼基準來定義的?
作者以機器人作為主角的觀點,來對現行人類社會存在的看似毫無爭議的事項進行討論,在閱讀過程中我數度感到不適的情緒,或許正是因為作為人類的我,因為價值次序的顛倒而產生了混亂吧。
在機器人眼中,沒有任何焊接痕跡與不需要電池就能活動的身體,是生命完美的象徵,機器人會因為見到人類這一「神」的存在而瘋狂,甚至貶低、抹滅自身的存在,這是由於創造機器人的造物主是這樣寫程式的,然而當整個世界已經不利人類生存時,人類的倫理觀與智力顯然不足以帶領種族前進,反而需要機器人的協助與教育。
那麼 ,機器人要如何才能跨越程式的限制,脫離對信仰的崇拜,正視人類需要被教育的本質呢?這正是主角凱頤所面對的人性(或者應該說是機器性?)的掙扎,凱頤所做的一切都是違反天性的,他因此感到痛苦,而一般的機器人是不會痛苦的,這就是凱頤之所以特別的原因,它明白機器人必須對人類祛魅才能真正幫助人類成長,這也反映到故事最後的主題為何讓機器人與人類走向攜手合作的結局。至於機器人需要人類的什麼呢?故事中的所有機器人幾乎都是基於某種不可抗力的信仰在愛著人類,所以人類的存在基本上就足以滿足機器人對「愛」的奉獻情懷,可是故事在最後也提到,製造機器人的工廠,其實只是一種重複利用拆解的零件在重新組裝機器人,工廠一部分的能量來源來自有機物,可長年只有機器人存在的世界,有機物很難生存,很快就會迎來工廠能源不足的窘境,而能讓工廠能繼續運作下去的,正是能生產代謝有機物質的人類。
關於結局的設計我覺得設定得非常成熟而且合理,作者提到物種源始三部曲分別寫在他20、30、40代三個年齡段,這中間跨越的幅度幾乎涵蓋了作者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第一部創造人類的機器人寫在25歲,那正是創意與思緒紛飛的年齡、第二部毀滅人類的機器人完稿在30歲,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衝勁與叛逆、最後的第三部與人類共生的機器人則是完稿於48歲,簡直像個叛逆期結束後,原意拾起翻倒的桌子重新坐下來和談的大人,我對作者的創意感到驚奇,同時也因為仿佛窺見了作者思維的成長軌跡而感到欣喜,很高興遇到這麼特別的一本書,閱讀體驗很特別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