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虐記
因為燕子不歸才知道桐野夏生這名作家,起初是想找電視劇的原著來看的,陰錯陽差之下意外讀起了殘虐記這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浸泡在作者幻想出來的毒液當中,時而麻痺、時而興奮、亦有因為察覺自己有某種程度上的嗜瘧而感到羞愧的情緒,這一切心理上的變化,讓我從一開始責怪書中男主角健治是個變態,到後來不由得反思起沉浸在故事中的自己,或許任意想像事件的看客才是殘虐書中主角景子的兇手。
殘虐記講述了小學四年級的景子遭二十五歲的鐵工健治誘拐並監禁長達一年的故事,景子透過超齡的智慧讓自己在與健治生活的一年間存活了下來,成功脫逃後卻因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痛苦萬分,帶給她傷痛的不只是拐走他的健治,還有不健全的原生家庭,以及逃出生天後來自社會大眾的好奇心,是大眾獵奇的幻想餵養了景子的想像力,長大後的景子成為了知名作家,書名的殘虐記正是35歲的景子以幼年經歷撰寫而成的半自傳小說,景子在完成小說後便失蹤了,直至讀到本書的最後一行文字,景子都不曾再現身,書中負責展開故事的,是拿著景子留下來的稿子與出版社編輯聯繫的景子的丈夫,這點是本書最令人感到諷刺的,哪怕丈夫的身份與案件密切相關,甚至也是景子身邊與她最親近的人,到頭來丈夫其實也和那些試圖窺探景子隱私的群眾沒有兩樣,倒不如說正是丈夫的存在,反覆提醒了景子一個令人恐懼的事實--她自始至終都不曾離開過健治與禁錮她的那個小房間,明明隔壁有人卻無法獲救的悲哀以及殘酷的真相,令人窒息的絕望感充斥全書,所以在故事的最後景子離開了,她離開丈夫、離開讀者、離開所有一切對她感到好奇的目光,小說中丈夫在最後曾設想過妻子失蹤後的去向或許與健治有關,這一設想著實令人感到恐懼,我寧可相信她只是去做個了斷,去找回失去現實感的人生。
無論是健治或是景子都在內心深處藏有扭曲的情感,桐野試圖透過筆法讓兩顆扭曲的心靈更加靠近,本來以為是正常人的景子,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被內心孳生的毒汁給侵蝕,景子成年後的心理描寫是本作另一精彩的部分,同樣類型題材的小說我想到的是流浪的月,不過流浪的月相較本作簡直像過度浪漫的童話,世間少有文靜清瘦的美型青年,反倒是粗鄙的老漢隨處可見,我不太喜歡流浪的月的理由或許就是如此,於我而言,殘虐記更接近社會現實、更能讓我投入精神去閱讀,浪漫要素在畸戀中是最要不得的毒藥,它會使讀者脫離文字本身進入更深一層的妄想,我偏好桐野的文字,無非是想在脫離現實的故事中抓到一點實際的影子,不過也可能只是因為我的性格比我想像中的更扭曲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