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不告別
「這是一部關於極致之愛的小說」作者韓江在後記這麼寫道。在下著鵝毛大雪的夜晚,由於身處冰天雪地之中而產生了瀕死體驗般的幻覺,那個幻覺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到主角的閨蜜仁善的父母所生活的時代--1940年代的韓國。仁善的父母是濟州四三事件的生還者與家屬,那是個比韓江曾寫過的《少年來了》少年所身處的1980年代(光州事件)更早以前的時代,通訊更加不方便、真相宛如上鎖後深埋在雪堆裡的箱子,仁善的母親一直在尋找哥哥與妹妹的遺體,而父親則是因為受過刑而導致後半生精神恍惚,身形瘦小的仁善媽媽,是怎麼承受那些悲傷、走過戰火,並在往後的人生裡一次又一次地乘車到大城市去參加遺族會議?直到年邁記憶開始混亂,甚至將女兒仁善誤認為自己的姐妹,她這一生都在陰影之下,連帶著也影響到了本該在和平年代快樂成長的女兒,在過去、現在以及幻覺當中,作者輕輕拂開被雪覆蓋的記憶,在交錯的敘事中,即使看到最後故事彷彿沒有個結束,卻也正好與書名的永不告別相呼應,永不告別、別讓這些記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那份傷痛遠遠還沒有結束。
雪在遺體上不會溶化,雪片飛旋、飄落、堆疊、覆蓋,曾經有過心跳的身體、曾經心愛過的家人,此刻成為物體一般的存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天氣也開始冷了,文字帶領我穿越暴雪之夜, 或許是精神上跟物理上都與文字特別接近的關係,變得太過沉浸在與作者相同的情緒中,哪怕那個時代我甚至都還沒有出生,心裡也能感覺到悲傷,讀完少年來了以後我就接著讀永不告別了,兩本書的閱讀時間斷斷續續加起來也不過近一個月左右,我所感受到的那些情緒,恐怕不過是作者在蒐集資料時的百分、千分之一吧,作者在後記寫下這本書與她的人生捆綁了不知道是七年還是三年,實際成書花了三年寫作,而文字的發想更是早在七年前,在這中間到底閱讀了多少史料呢?在接觸那些比起小說更加真實的史料時,如果作家不是有著一顆敏感的心靈,便很難將其轉化成動人的故事,而真正的史料遠比文字更加殘忍,我不知道書中的慶荷與仁善看見的那些「過去」有多少與真實世界相關,但這些記憶確實在我心中產生回響,永不告別不是對離世這一事實強烈的否認,而是對至親極致的愛,讓記憶永遠活著,鮮明如昨日,對愛永不告別。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