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鹽的代價--因為是妳所以愛妳
讀完卡羅爾的原著小說,後勁比想像中的還要大,對比電影版,我會覺得電影拍出了小說最核心、最美妙的部分,這一部分得益於演員本身的氣質,當然也有導演拍攝手法上的加乘,劇本本身是相當精煉的,它很唯美,是螢幕上的故事,我至今仍經常想起她們瞳孔中互相映照著彼此一眼萬年的畫面。
至於小說,它給我更多的感覺是它更加有親近感,兩人的情感雖然像電影那樣產生的很快,卻不是電光石火般轟轟烈烈,而是循序漸進式的快速滋長,在電影裡兩人的公路旅行,在小說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橋段,但是在那之前,在小說裡,特芮絲與卡羅爾有過很多次氣氛曖昧的約會,而在旅行之前,特芮絲也透過對艾比吃醋確定了自己的感情。(書中的艾比真的是愛卡羅爾愛得相當深沉的好閨蜜,我很訝異我看電影時居然沒有發現!她作為女二其實蠻令人心疼的,她和卡羅爾之間感情對了但時機不對,而在時機對的那個當下,特芮絲這個天外之物就這麼以天使的姿態出現在卡羅爾面前,說真的,艾比實惨……)
書中的卡羅爾在優雅、神秘、高貴、傲嬌、之外,還多了一點暴躁(我想暴躁這部份電影是拍得含蓄了),特芮絲很喜歡看著外表優雅的卡羅爾,因為一點小事爆粗口,甚至常常因此發笑,而卡羅爾後期知道了這點以後,甚至也常常故意說粗話逗特芮絲,兩人的相處在書中是緩慢而自然的,關於愛的萌發,它不像電影有一種一見鍾情的宿命感,亦無電影畫面帶來的那種朦朧美,反倒是兩人之間真誠地互道一次又一次的我愛妳令人動容,在小說裡她們彼此其實沒有太多克制存在,真正阻撓他們的從來都是社會的框架,當她們獨處時,儘管也有不少相對無言的時候,可是特芮絲的眼神以及內心獨白都明確地在告訴讀者「她愛她」,我很難想像鹽的代價竟然會是1952年的產物,那個年代的人的愛,比起現代來說,似乎更熱烈、更勇敢。
我很喜歡書中有一段特芮絲在確認自身感情的橋段,那時候特芮絲隱約察覺到了卡羅爾對她的意義,但是又很苦惱這份感情該如何定義,那個時候,特芮絲正在和當時的男友理查德在公園放風箏,她感覺自己的心就像風箏那樣飄忽不定,當風箏越飛越高,她也順勢問了理查德怎麼看待當一個女孩愛上另一個女孩,或者男孩愛上另一個男孩這件事,理查德沒有給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大概是由於當時他沒有感覺到這個議題與自己有關,而且他比起女友的煩惱,更在乎當時飛得高高的風箏,他甚至很興奮他親手做的風箏飛得很高,高到風箏線幾乎抓不住的地步,而就在風箏線快要斷的那個瞬間,特芮絲顯得很慌張,理查德對此絲毫沒有察覺,特芮絲將亂飛的風箏看做了自己,她焦急地想把風箏拉回來,可是理查德卻說風箏怎樣都無所謂,要是飛走了,那再做一個就是了,這句話徹底打擊到了特芮絲脆弱的內心,那是特芮絲徹底決定離開理查德的關鍵,而愛上卡羅爾只不過是她甩了理查德的其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契機,這段小說寫得特別好,而且後來理查德也確實在特芮絲和卡羅爾出發去旅行時,寄過一些特別無禮的分手信。
對比理查德的分手信,卡羅爾在離婚官司正式開打後,寄給遠距離戀愛中的特芮絲的信,無論長短都給讓人感受到卡羅爾幾乎就像個活在真實世界裡的人,卡羅爾為了保證女兒的監護權,不得不暫時冷落特芮絲一段時間,可是每一次通話、每一封信,儘管必須小心翼翼,卡羅爾的愛與關心都還是那麼炙熱,如果說電影裡她們的克制造就了一種永恆的美,那我會說小說中的她們,是以一種頑強的意志在促使永恆的誕生,而那個源頭正是愛。
卡羅爾大可為了女兒繼續忍耐與哈吉之間宛如枷鎖的婚姻,特芮絲也可以繼續生活在社會規範下,也就是和理查德之間無法定義為愛情的交往,只要她能夠忍受那幾分鐘對她來說煎熬的床第之事,其實理查德不算是太糟糕的男友,以現在的標準來說,就是有那麼點直男罷了,可是當她們一旦相遇,一旦知曉愛真正的面貌以後,便再也無法忍受過去那種得透過偽裝才能夠過下去的生活,我想那就是鹽的代價。
食物就是食物,即使不撒鹽,菜一樣能吃,可是只消幾粒鹽,就會使原來無味的菜餚添增無上的風味,可是就是那麼幾粒鹽,那麼珍貴、同時卻又那麼平凡的鹽,為了這個「風味」特芮絲和卡羅爾又捨棄掉了多少她們原來擁有的日常呢?或許會有人說,食物能吃就好,可是人活著,不能只靠進食,不是嗎?
補記:
因為長時間無法見面導致特芮絲幾乎就要決定分手時,卡羅爾在最後寫來了一封很長很長的信。信中講述了卡羅爾與前夫哈吉在紐約打最後一場離婚官司的過程,還有卡羅爾因為冷落特芮絲而感到抱歉的心情(前夫指控卡羅爾的性向是離婚的主因,並且以同性戀是病為由,試圖阻止卡羅爾擁有對女兒的監護權,為了取得法庭上的有利地位,卡羅爾在官司期間幾乎是無法和特芮絲見面的),就是這封信卸下了卡羅爾這個角色神秘的面紗,她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不是當初令特芮絲神魂顛倒的女神,而是一個因為無法取得女兒監護權,又不得不在對女性相對苛刻的時代裡努力討生活的女子,這封信賦予了卡羅爾這個角色更深的人性,我其實很喜歡,但我想也是當初特芮絲第一時間讀完信以後,決定拒絕卡羅爾提出同居邀請的理由,她實在太害怕會再次受傷了,她知道卡羅爾不可能愛她勝過女兒,畢竟吃醋就算贏了艾比也不可能贏過人家女兒啊!可是她沒有想到,當她好不容易決定好要離開,才過沒幾個鐘頭,她又情不自禁在另一個社交派對上尋找與卡羅爾相似的身影,而無論她怎麼尋找,那都不是真正的卡羅爾,於是有了後面的追妻火葬場畫面,也就是電影裡最後那一幕,特芮絲發現自己後悔分手了,於是在另一個飯店裡尋找卡羅爾的身影,小說和電影都停留在同一個結局,兩人終於在一起,也許同居後還會吵架,但這也不是讀者可以再參與的部分,根據書的導讀與後記,這部小說難得就難得在,這樣的Happy ending在1950年代的同性戀小說題材中似乎並不多見,應該說那個年代探討同性戀議題的小說也不多,這無疑給當年受性傾向所困的人一個很大的勇氣,關於追尋愛的勇氣。
p.s 無論電影還是原著,特芮絲對卡羅爾幾乎是一見鍾情,她們的初次見面對特芮絲來說是無可替代、甚至別具意義的,但是對卡羅爾來說……真的很好笑,她們倆的相遇幾乎沒什麼羅曼蒂克可言,卡羅爾說她之所以找上特芮絲買玩具,僅僅是因為她是聖誕夜在百貨櫃檯裡看起來唯一一個沒有忙得要死的女孩XD (因為特芮絲剛入職沒多久,她去百貨公司工作本來就是混口飯吃,她內心真正熱愛的還是劇場方面的工作,所以她其實沒有很認真在上班,心態上是很厭世的,再加上剛開始學很多業務都不太熟悉,就不幸碰上百貨業爆炸忙的聖誕節促銷檔期,她與卡羅爾的戀曲一切都是奇妙的緣分導致的,僅僅一瞥,人生軌跡就此改變,這也是當初電影對這個故事的宣傳重點,但我覺得真正浪漫的不是一見鍾情的部分,對卡羅爾來說,年輕漂亮的特芮絲本來就有一定的性吸引力,但是對特芮絲來說,她的性向一開始是不明確的,她是可以同男性親吻、上床的,雖然感覺不愉快但不至於到排斥的地步,她不是非女性不可的人,也就是說卡羅爾的存在對特芮絲來說之所以特別,那份意義是遠超出愛情方面的意義的。在特芮絲與朋友的一次談話裡,她說過如果對象換作別的女人,她不會產生愛慕之情,她會陷入愛情,是因為她愛的是卡羅爾這個人。因為是妳,所以愛妳,愛本來就不該受性別所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