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邊的生與死
 
這部看了很久才看完,斷斷續續地看,大概看了快一個月以上,很難得一部電影拖這麼久才看完卻沒有想要棄劇的想法,大概是隱約感覺到這不是一部能夠一口氣看完的電影吧,看完以後也確實感受到,這部電影要慢慢看才好,一口氣看完或許會覺得有點悶。
 
把時間拉長了以後,細細去品味,靜靜地去感受電影裡小島的閒散氛圍,那些自然的生命的躍動,海浪與風,鳥鳴與花朵,電影裡甚至連配樂都很少,最多的是浪潮聲,還有島上傳統的歌謠,喜歡聽光妹唱歌的話,很推薦這部,裡面的小光唱了好多民謠,清唱更能聽清楚小光的嗓音,不是特別有力的那種共鳴,但感覺卻很溫暖,讓人想一直聽下去。
 
時空背景是二戰時期的南方小島。(劇情沒特別提是哪個島,但應該是沖繩的某個小島,沖繩出身的滿島光,氣質特別適合這個角色。)
 
滿島光飾演的戶枝,是小島上的小學老師,這座小島很窮,什麼也沒有,連人口都很少,但有唱不完的歌謠,有看不厭的島嶼風光,也有孩子們的歡笑聲,在簡單純樸的生活裡,她們是快樂的。
 
永山絢斗飾演的朔,是一名海軍,戰爭時期被迫參軍的青年,原來讀東洋史專業,愛好歷史與文藝的他,就因為唸過大學,在軍隊裡學歷比一般小兵高,就被提拔為中尉,他是一個小隊的對長,帶著手下的士兵們登上島嶼,小島上的民眾都相信,海軍隊長是為了保護島民而駐守於此地的。
 
事實卻不然。
 
朔他們是為了給敵軍「致命一擊」而特派的敢死隊,他們是一群被下達了「送死」命令的軍人,朔是帶著無奈的心情準備要去死的,而這個「機密」只有朔一個人知道,他們不能反擊,哪怕敵軍攻擊島民,他們也不能保護民眾,因為他們沒有武器,他們有的,僅只是一艘用於自殺式攻擊的破船。
 
朔與他的部隊,他們必須潛伏在島上,等待上級的指示,一旦接獲命令,就必須義無反顧地去死,朔登島時的心情,是悲哀的。
 
純樸的鄉下小學老師,與派駐小島的軍官,毫不令人意外地,女老師與青年軍官戀愛了,海邊的生與死,以戰爭為背景,以青年男女戰爭下的愛情為主線,穿插著古樸的島歌與自然風景,電影的故事架構本身很簡單,但觀影體驗卻很難三言兩語說完,包含最後看完以後感受到的情緒在內,整段過程都是緩慢的,就像那海潮音,溫柔反覆地拍打海岸,潮起潮落規律交替,那是日常,那是人生。
 
「在這個命令與被命令的世界裡,我生活得很苦悶,雖然我不怎麼被命令,但發號施令對我來說也很痛苦,要說為什麼會這樣,也只能問自己,為何生來就是如此。」這是朔在出擊前夜的獨白,對著鏡子,穿上制服的朔,鏡面上映照出的他,不是英勇的部隊長,他只是一個討厭戰爭,內心渴望平靜的青年。
 
朔出擊前夜,戶枝在海邊的燒鹽小屋等她的愛人,那個小屋是她倆初次幽會的地點,是一切戀愛情愫萌芽的開端,她一個人身著喪服,帶著小刀,站在海岸邊,直至深夜。
 
朔一身軍裝來看她,站著吹海風太久,她早就沒有力氣,一見朔便倒在他的懷裡,戶枝聲嘶力竭地喊道:「我恨戰爭,我不想失去你,我要在這裡等到天亮,我要目送你出征。」
 
朔的擁抱安慰不了戶枝,這段是全劇最令人感到悲傷的一幕,全程沒有配樂,有的只是海浪聲與戶枝的哭聲,朔一句台詞也沒有,然而演員之間情緒的渲染力卻比任何台詞都要來得有力,光妹此處演技之佳令人心痛,很長很長的一個鏡頭,全程沒有剪接,都是她哭泣的聲音,一個南方小島的女孩,她深愛著外地來的青年,她才不管什麼戰爭,她只要她的戀人平安,戶枝的願望很簡單,於朔的立場而言卻很複雜,他是部隊長,身先士卒是應該的,他本不該貪生,卻不小心墜入情網。
 
朔安慰戶枝道:「我不是出征,是演習而已,妳回家好好睡覺,天一亮,我立刻讓大坪(部隊小兵」)給妳送信。」戶枝不信,她只是緊緊抱著朔。
 
朔怎麼安慰都沒有用,天亮了,朔必須離開了,戶枝依然在海邊等著,等到朝陽升起,她打算在看到朔的船出航以後就自殺,然而,在朝陽升起之時,她在海邊看見了什麼呢?她突然衝了出去,回到村子裡尋找村民的蹤跡。
 
在朔準備出擊的那天早上,村民們被召集到一起,軍隊下令,全體村民陪同軍隊一起殉職,畫面切到一群居民身上,自戕用的手榴彈,老爺爺準備拉開保險。
 
戶枝從燒鹽小屋一路狂奔會村裡,她大喊著「回去、回去」,也許,在奔跑的那個當下,她回想起來的是村裡孩子的笑容與老人家們的身影吧?朔的形影已經模糊,她不想再失去更多。
 
當戶枝回到村裡以後,她聽見的是她某個學生的母親生孩子的聲音,嬰兒呱呱墜地,響亮的哭聲,那是生之喜悅,廣播里播放著終戰宣言,對戶枝來說,那是驅趕黑夜的光。
 
早晨的清新的空氣裡,小兵大坪帶來了中尉的信,「元気デス」信上這麼寫著,海邊的生與死,看到最後這段才理解箇中滋味,那些在死生之間掙扎著、迷惘著的、以及在烽火下仍奮不顧身去愛著的,最終都會在時代的浪潮裡流逝,化作海浪聲與歌,在島民的耳邊,一代接著一代,傳唱下去。

arrow
arrow

    橙萱一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