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楊樹之秋讀後感
 
故事主題圍繞著生離死別的傷感,卻以七歲孩童的口吻書寫,正因為是令人難過的事情,更要溫柔地、和緩地說,童言童語緩解了故事本身帶來的哀傷情緒,那些故事中經歷了個人生命劇變的人們,在生命的低谷去書寫苦痛,最後再透過寄出信件的儀式,將悲傷封存,雖然那也不能改變什麼,但釋放情緒這個行為本身,卻能讓人有足以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故事當中白楊莊的房東婆婆有個秘密,她說,如果有什麼話想對逝去的人說,可以寫成信交給她,等她死了以後,她會把信放到棺材裡,帶著它們到「那個世界」去。故事的主人公,七歲的千秋小朋友相信了,她把對逝去父親的思念寫下來,放到婆婆存放信件的抽屜裡,婆婆說,有好多人交代她送信呢,等到抽屜滿了,她大概就會死吧,死掉以後她會負責把信那些承載著生者思念的信,交到亡者的手中。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段,是有一次婆婆病危住院,千秋不希望婆婆死掉,她一個人跑到婆婆家,想偷偷打開抽屜,婆婆曾經警告過千秋,不可以偷看放信的抽屜,不然送信的任務會轉移到偷看的人身上,而婆婆的抽屜就快滿了,如果千秋偷看抽屜,就表示千秋很快就會死了。千秋是真的相信婆婆說的話,她怕死,但也不想要婆婆死掉,她雙手顫抖地打開抽屜,卻緊閉雙眼不敢往抽屜裡看,小小的身體得鼓起多大的勇氣才能拉開沉重的抽屜呢?(當然小說裡主人公長大以後回憶起這段往事,也覺得婆婆當年全是胡扯XD)
 
關於千秋托婆婆寄的信,小說裡寫了好幾封出來,信件內容與在白楊莊的生活點滴交叉敘述,構成了千秋小朋友長長的秋天,在那個秋天裡可以明顯感覺出來千秋的成長,而在故事的最後,放進婆婆棺木裡的最後一封信,是來自千秋的媽媽芝佳莎寫給亡夫的信,沉痛的情緒透過文字傳達了出來,然而結尾卻又無比溫柔,很難想像芝佳莎一個人是如何面對那些痛苦的,找工作、搬家、處理自己對丈夫死因不解的情緒,生活的壓力又不可能對年幼的千秋說,一個人默默承受著這些,如果當年沒有碰上白楊莊的婆婆,真不知道她們母女倆的生命會轉向何方。
 
在白楊莊的3年,填補了千秋與芝佳莎在親情方面的缺憾,在生命的低谷裡能碰上一群溫暖的人,讓受傷的心靈得以休養生息,每個人的生命或許都需要那麼一個人吧? 不一定非得要從那人的身上獲得什麼,單單只是能夠獲得包容、能夠被接納就已經足夠了。
 
看完小說後一直在想,要是這個能拍成電影就好了,上網查了下沒想到還真的有!15年的時候有被拍成電影,片名是ポプラの秋 ,之後找來看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橙萱一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