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Giver Taker/給予者剝奪者--不去奪取幸福的話,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在看這部劇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貴志和我在「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裡看見的文哉是有那麼一點相似的,然而,直到他說出:「像我們這樣的人,不去奪取幸福的話,是無法獲得幸福的。」這句台詞時,我發現到他們倆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比起文哉對生命的徬徨,貴志是更加令人恐懼的怪物。

文哉說生命像是被困在魚缸裡的金魚,他想讓生命自由,所以將女孩拋到了湖泊當中,他對生命的理解乃至體會,都與常人不同,可是他知道對人溫柔的理由,並不是為了讓自己幸福,他不以折磨他人的精神為樂,反觀貴志,在他的思想裡,幸福是奪取來的,只有從他人身上奪走幸福,自己才能快樂,貴志把妹妹從母親身邊奪走,是為了得到母親唯一的愛,可是母親從此不再清醒,總是做著和妹妹有關的夢,於是他將目標轉移到了樹老師的身上,我想起初他確實是想要被最喜歡的樹老師關注的,只是後來他發現到比起愛,更能讓他興奮的,是人的悲鳴。

在屋頂上對峙時,他說想要樹老師給他上道德課,在貴志心中孕育的怪物,讓他的時間從風鈴祭的那個夜晚起,便一直停留在十二歲那年,他對樹老師異常的執著是拒絕成長與放棄思考未來的表現,對倉澤來說,她並沒有教育犯人的義務,貴志不是小學生了,而她也早就不是老師了。

電視劇塑造出來的刑警形象,自然是不能被憎恨蒙蔽雙眼,倉澤說她不想在貴志身上看見鮮紅的血所以選擇不開槍,那是她作為社會人的理智,決不是什麼放下與原諒的偉大情操,她最後回到家裡對著女兒的遺照痛哭,才更像個有血有肉的人類,作為觀眾看結局確實是有些不痛快,但我後來想想,比起一命抵一命,不如就讓貴志活著,讓他明白樹老師已經不會再幫他,他得獨自承擔人生、獨自面對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恍惚的母親,那或許才是真正的煎熬吧。



arrow
arrow

    橙萱一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